1979年对越反击战,我军西线总指挥为昆明军区司令员杨得志,东线则由广州军区司令员许世友负责。不过战后对这两位老将军的评价,却有着一定的区别。杨得志实际指挥作战的时间不长,因病退到了后方休养,由张铚秀接替指挥;而许世友将军全程在线,按理说出力更多。但军界对杨得志的评价反而更高一些大连股票配资,有一些领导对许世友的战术提出诟病,不少能征惯战的将军也对东线战况不满意。
这令许世友一度情绪低落,甚至主动向邓公“申请处分”。那么邓公是如何回复的呢?
反击战前根据许世友的布置,我军计划依靠规模和火力优势“平推”越南军队。此时已经是70年代末,尽管之前一段时间国内局面并不稳定,军队的装备发展有所停滞,但解放军的总体实力还是在越军之上。
许世友的构想,跟抗美援朝和解放战争时的对敌战法有所区别
,他提出全线进攻、同步推进是有一定道理的。毕竟部队的实际条件变了,许世友认为按照这种打法,可以提高效率并减少实际伤亡。
展开剩余76%但上级的意见,却是坚决穿插包围,采取战略大迂回的打法。这是解放军多年来的看家法宝,与解放战争、抗美援朝时的战法有异曲同工之处,仍然延续着之前的作战思路。许世友本身并不十分赞同,但他执行了上级的决策。
最终战争胜利,但东线的推进速度却被认为比较缓慢,并且伤亡比西线要大得多,这是许世友受到批评最多的一点。
尤其是高平之战,打得并不理想。
除此之外,还有下级指挥员反映许世友的“指挥风格问题”。
例如在战前动员时,许世友规定“临阵退缩者杀,畏敌不前者杀,延误战机者杀,不听指挥者杀”。诸如此类的提法很多,虽然有开国将军的气魄在里面,但似乎不够文明,令一些有文化基础的官兵产生了抵触情绪:哪能动不动就对自己人喊杀?尤其当时解放军新兵较多,用相对粗犷的方式来教育和指挥,被认为是不适当的,这种说法见仁见智。
后来在轮战期间,一些大军区首长纷纷找到许世友,希望能够让军区内的部队上前线,获得立功和适应现代战争的机会。许世友认为这与中央的既定策略不冲突,于是大部分都批准了。结果有些部队到了前线缺乏约束,在不熟悉敌人打法的情况下损失较大,甚至有的军一次性丢掉几个营的部队。
这也被认为是许世友的责任,没有控制好战争限度,导致新来的部队陷入泥潭,造成了不好的国内外影响。
邓公得知许世友自请处分的要求时,只是哈哈一笑,说了一句:许世友的指挥没问题,处分什么?
而在对越反击战后对外的官方评价中,也基本肯定了许世友、杨得志等高级指挥员的表现,并没有提出什么批评意见。这一点其实不难理解,因为中央评价前线指挥员,最终要看是否达成战争目的,而非具体细节。对越反击战震慑了外部敌人,为我国赢得了好的发展环境,这个目的达到了,并且还使大批部队进行轮战,提升了战斗力和经验。
至于细节的优劣,并不是考核许世友指挥水平和表现的关键因素。邓公抓住问题的核心,自然不可能去处分带兵取得胜利的许世友将军。从另一个细节去看,当时正值70年代后期,许世友在几年前对于国家和军队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,很多朋友也都了解。在这个时候,自然不可能处分一位于国于军都有功劳的老将军。
不过许世友自请处分,并不是为了做样子。他确实对于作战过程感到不满意,评价道“杀敌一千,自损八百”。
这是一位久经战阵的老将军,对自己的高要求。
发布于:天津市